當節氣來到「立夏」也就是夏天的開始,肉友們紛紛進入備戰狀態,準備幫多肉植物「渡夏」,希望能安然度過夏天,並期盼進入秋冬,肉肉們能夠再度恢復生機。
台灣溼熱的夏天,多肉植物確實更容易出現較多狀況! 嚴格來說「渡夏」只是同學們協助多肉挺過夏季的各種「措施」,建議先看過《多肉植物的休眠》理解「原因」,對於以下的筆記內容將會有更完整的體認…
夏天有多可怕?
陽光、空氣、水,是植物賴以維生的三大要素… 高溫、乾燥,是多肉植物原生環境的形態,沙漠地區,白天地表溫度動輒50度,甚至達到80度! 台灣即使再熱,對大部分多肉植物而言都算小兒科… 所以只要儘量避免「直曬」,日照所帶來的高溫,對大部分多肉植物而言不是問題。
為了在乾旱的環境生存,多肉植物演化出「景天酸代謝」機制,與一般草本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好相反… 白天關閉氣孔,避免高溫而造成過多的水份散失,到了晚上才攝取二氧化碳、進行代謝。景天酸代謝的英文簡稱「CAM」,所以這類的植物也被稱為「CAM型植物」,天生就有生存在高溫、乾旱的環境的能力。
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,所以「潮濕」是台灣與多肉植物原生地最大的差異! 日照,理當不構成威脅,但若日照、潮濕同時造成環境的改變,而我們對於空氣的流通、給水的方式未能掌握好,接著「擔心它們熱」、「擔心給水不夠」… 衍生的結果就是盆子裡面潮溼、悶熱,造成病菌滋生、蟲害機率增加,多肉植物失去原本的對嚴苛環境的防禦能力… 那麼,對多肉肉們來說,台灣的夏天就真的可怕了!
夏天是休眠期?
台灣的四季的變化,相對多肉植物的原生地要來的平穩許多… 在還未學習到「休眠」原理前,透過書籍分享過《四季管理備忘表》,但這些書籍多半來自日本、歐美,內容提到的多肉植物生長期、休眠期,拿來對照台灣的環境,肯定不能完全適用。且因為全球氣候變遷,二十四節氣也只能參考,時時留意「氣象變化」才能精確決定照護這些植物的對應方式。
必須先理解《多肉植物的休眠》才能找出渡夏的關鍵! 「溫度」是多肉植物休眠的主要因素,環境氣溫持續超過30度,或是低於15度,肉肉們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,依照各自的先天結構、環境現況,進入程度不同的休眠狀態。葉片逐漸乾瘦、萎縮、掉落… 正是多肉植物透過休眠,減少水份、養份流失,用以因應環境改變的方式。
渡夏的關鍵是?
若「溫度」是多肉植物休眠的主因,那麼「通風」就是渡夏的關鍵! 即便是夏季,若能種植在通風位置、溫度低於30度,甚至是生長狀態最顯著的24~27度間,大部分的多肉植物都會持續生長…
也許你和我有一樣的問題:「開冷氣,是不是就能讓肉肉們安然渡夏?」邏輯上是可以的,冷氣可以營造出適合生長的溫度,雖然水份蒸散會加速,適當補水就OK… 但電費就是另一個要衡量的因素了!
認識了多肉植物「休眠」的特性、理解了「溫度」是啟動休眠的鑰匙、明白了「通風」是渡夏的關鍵… 那麼,讓同學們如臨大敵的夏天,又有哪些應對措施呢? 有的! 以下筆記接續和大家分享…
給水的方式
在《多肉植物的休眠》筆記中提到,肉肉們的休眠期對於水份、養份、陽光的需求大量減少。當多肉植物因為夏季溫度提昇,逐漸進入休眠,卻仍按照平時的給水模式,類似《多肉植物變果凍》這樣的慘劇就會發生…
然而,台灣的氣候與多肉植物原生地大不相同,除了少數品種之外,在台灣幾乎不會深度休眠,四季都持續生長,只是生長速度的快慢不同… 況且,在原生地以夏季為主要生長期的「夏型」多肉不在少數,很多常見的景天科、阿福花科 都會在夏季生長,所以完全斷水似乎也與它們的需求背道而馳?!
多數的景天科根系構造為細根、根毛,主要用來吸收水份、養份,傳輸到葉片。阿福花科除了細根之外,也有較粗的根系用以儲存水份。若採取比較極端的完全斷水,或大量減少給水,當根系枯竭,植株也就GG了!
在《澆水測試 & 介質概述》筆記中提到「介質乾鬆但有水氣」的狀態,根系仍會有不同程度的生長,也是很適合給水的時機! 除了具有「塊根」構造的品種,或番杏科這類有明顯的夏季休眠期之外,大多數的景天科、阿福花科都能套用這個邏輯持續澆水…
仙人掌科,夏季是生長期,每週可澆2次水,春秋每週1次、冬季2週1次;石頭玉 這類的番杏科,夏季休眠可採噴霧方式每週給水1次;耐旱的塊根、球根型多肉,若確認是夏季深度休眠的品種,仍可每月繞盆給一點點水,維持根系活性。
上述的澆水頻率只能作為參考,品種特性、栽種環境,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,盆內的含水狀態才是最直接的依據… 再次參考《澆水測試 & 介質概述》筆記,找到適合自己栽種環境的給水頻率,並留意植株的變化,便能掌握最理想的澆水時機。
筆記中同時提到,種植多肉植物可以多留意氣象預報,掌握降溫的時機,利用溫度相對低的夜間澆水。夏季白天日曬劇烈,建議先噴霧降溫,植株的氣孔會逐漸打開,讓日夜間不同的的呼吸作用先進行轉換,再接續澆水。如遇連日高溫、無雨,還是可以在晚上澆水後,配合電扇增加空氣流通,讓盆內水份快速蒸散。
關於「土乾澆透」的邏輯,在《澆水測試 & 介質概述》筆記中也有詳述,這樣的澆水方式在夏天更顯得重要! 無論用哪一種花盆,澆水時要澆到水從盆底流出,盆內介質才會是完全溼潤的狀態,能夠避免「電鍋」現象,造成植株根系被熱氣蒸騰,也能順帶流出代謝掉的雜質。
澆水時若讓水珠留在葉片,又經過陽光照射,水珠就如同放大鏡一般,容易造成爛葉。使用尖嘴澆水器,就能盡量避開葉片,讓水份直接從土表滲透到盆中。這也是澆水時要留意的小細節。
介質的改變
營造外部環境的空氣流通很重要,花盆內的疏水性更是不能馬虎! 台灣悶熱的夏天《多肉植物變果凍》是最常上演的戲碼,「水給太多」只是原因之一,互為因果的另一個關鍵其實是「介質」… 顆粒比例較多的介質,水份比較容易排出,也能降低夏季太陽強曬後的悶濕情況。
多肉植物的果凍化,經常發生在移盆後,或植株還小、根系不夠健全的階段。如果介質的疏水性不足、環境通風不夠,濕熱的夏天更容易滋生細菌、引來蟲害,增加感染的風險! 如非必要,移盆也儘量避開夏季。
環境的調整
夏季太陽輻射旺盛、水氣蒸發強烈、氣流變化快速,所以即便緊盯氣象預報,仍難免遇上誤判情況,所以必須有因應措施… 例如,氣象預報接續幾天陰雨、降溫,澆水隔天卻艷陽高照,遮陽用的黑網、加強通風的電扇,都要趕緊登板救援!
黑網、網室,就像幫多肉們戴上墨鏡、塗上防曬乳,除了遮光,也能同時降溫、避雨。其實遮陽網還有藍色、綠色可選,但黑色的遮蔽效果較佳、使用比例較高,所以大家習慣稱它「黑網」。
再深入瞭解,黑網還分成2針、3針、4針、6針,針數越多、密度越高、遮蓋效果也越好。用於住家陽台可選擇2針或3針,日照強烈的露養環境建議使用4針,最密的6針則較少用於多肉植物。
除了用「針數」區分黑網密度,用遮光百分比作為單位,也是常見的模式,50% 遮光率適合大部分的多肉植物,80% 則多半用於觀葉或其它對於陽光需求較少的植物。(黑網哪裡買?)
除了拉黑網,將多肉植物移動到屋簷下,是避開夏天的豔陽、梅雨、午後雷陣雨,最直接的方法。但「徒長」問題可能接著產生,這個現象代表著植株並未休眠,且持續成長,只是反映出日照不足或給水過多的問題。同樣是多留意氣象,找機會讓它多曬太陽便能克服這個問題。
既然「通風」是渡夏的關鍵,那麼花盆表面及底部的小細節也顯得格外重要! 許多園藝店會用「彩石」鋪面作為裝飾,也有同學認為放上亮晶晶的石頭很美,但卻經常讓土表無法透氣、根系沒法呼吸,是必須避免的狀況。
上方2張照片中,可以看到花盆底部有灰色的「防滑板」,下方甚至多墊了「塑膠棧板」,這是為了避免積水,也能讓花盆的底部更透氣、更通風,是防止多肉植物爛根的重要措施。
病蟲的預防
肯定有很多同學會質疑,明明到了夏天,肉肉們不約而同的掉葉,怎麼會說多肉植物在台灣的夏季不會休眠呢?! 事實上掉葉、爛葉,並不是休眠才會出現的狀態,有時候可能是染菌或蟲害引起的…
前面重複提到,台灣的夏季高溫、潮濕,細菌、病蟲也比較容易產生,又若給水失當,果凍化、爛根、掉葉等情況自然會產生,並非都是休眠所造成。適度的使用殺菌、驅蟲藥劑,也是夏天重要的因應措施。
體質的調整
當環境溫度高過多肉植物能夠生長的最高溫,便會形成「熱障礙」的現象,植物專家用比較淺白的說法是「飢餓卻食不下嚥」,形成「消耗大於吸收」的狀態,進而出現顏色黯淡、落葉等虛弱的狀態… 在環境相對嚴苛的夏季來臨前,透過妥善的照顧,讓植株的根系更為健壯,自然就有能力面對挑戰。
以上提到的「渡夏」觀念,肯定不會與所有同學一致,而且環境不同,當然也無法一概而論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,在吸取各方面資訊後,透過實際栽種所得到的經驗,不僅更加珍貴,也必定是最適合自己肉園的方式… 相信在你細心的呵護下,肉肉們都能平安渡過每一個夏天,各個頭好壯壯!
📷 圖片支援:歐陽佑其、葉峻佶、Nivea Wang、Kelsey Liao
🔎 資料參考:洪大理、Joshua Haskell、呂傑 & 網路查詢 重新編撰
✍️ 本文為 校工庫瑪 學習筆記 請同學們不吝指正
📋 閱讀更多 校工庫瑪的多肉日誌
🌵 粉絲團│交流團│交易所│任意門